課程資訊
課程名稱
華語劇場與文化批評
Transnational Chinese Theater and Cultural Criticism 
開課學期
108-1 
授課對象
 
授課教師
汪俊彥 
課號
PTCSL7930 
課程識別碼
146 U9340 
班次
 
學分
3.0 
全/半年
半年 
必/選修
 
上課時間
星期四7,8,9(14:20~17:20) 
上課地點
共406 
備註
A1:文學與藝術
總人數上限:35人
外系人數限制:27人 
 
課程簡介影片
 
核心能力關聯
核心能力與課程規劃關聯圖
課程大綱
為確保您我的權利,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及不得非法影印
課程概述

本課程以表演研究與語言、文化研究作為方法,跨學科地聚焦臺灣、香港、新加坡當代華語區域具代表性的戲劇作品;期待以批判性思考,在跨語際、歷史化與全球性的脈絡中,重新認識何謂華語劇場,而現代與傳統、語言、身體、文化與身份認同等議題,又如何在戰後以臺灣為主的世界華語劇場中實踐與反省?本課程期待以脈絡、創造與介入引導學生,閱讀與分析華語劇場創作者對於「華」的種種理論與實踐。 

課程目標
1.強調劇場、語言、身體、表演文本的歷史性與批判分析。
2.重視劇場與戲劇之跨領域、跨學科思考。
3.培養對於劇場的分析能力與評論書寫能力。
 
課程要求
1. 出席與課堂討論(40%)
2. 期中作業(30%)
3. 學期觀賞劇場作品之評論報告(30%)
 
預期每週課後學習時數
 
Office Hours
另約時間 備註: By appointment 
指定閱讀
(暫訂2019/08/07)
1. 馬森,《中國戲劇的兩度西潮》,臺北:聯合文學,2006年。(第二週~第四週)
2. 鍾明德,《臺灣小劇場運動史》,臺北:書林,2018年。(第五週~第六週)
3. 徐硯美,《Who's Afraid of: 在劇場, 與禁忌玩遊戲》,臺北:國家表演藝術中心國家兩廳院,2015年。(第七週)
4. 沈豪挺,《郭寶崑戲劇文本中的新加坡現代性》,埔里:國立暨南大學東南亞研究所碩士論文,2009年。(第八週)
5. 王墨林,《臺灣身體論》,臺北:左耳文化,2009年。(第十週~第十三週)


 
參考書目
1. 蕭阿勤,《回歸現實:臺灣一九七〇年代的戰後世代與文化政治變遷》,臺北: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,2010年。(第十四週)
2. 劉紀蕙,〈斷裂與延續:台灣舞台上文化記憶的展演〉,《認同、差異、主體性 : 從女性主義到後殖民文化想像》,臺北:立緒,1997年。(第十五週)
3. 黃金麟,《歷史、身體、國家》,臺北:聯經,2001年。(第十六週) 
評量方式
(僅供參考)
   
課程進度
週次
日期
單元主題
第1週
9/12  課程介紹 
第2週
9/19  華語劇場與文化批評概述 
第3週
9/26  戰後世界與華語認同 
第4週
10/03  華語語系與身體研究 
第5週
10/10  國慶日(停課一次) 
第6週
10/17  臺灣:蘭陵劇坊
金士傑《荷珠新配》 
第7週
10/24  臺灣:屏風表演班
李國修《莎姆雷特》 
第8週
10/31  臺灣:表演工作坊
賴聲川《暗戀桃花源》 
第9週
11/07  期中作業 
第10週
11/14  新加坡:郭寶崑
《尋找小貓的媽媽》和《學華語》 
第11週
11/21  香港:林奕華
《梁祝》 
第12週
11/28  華語劇場的身體(一):
雲門舞集林懷民《薪傳》與優人神鼓劉若瑀《溯計畫》 
第13週
12/05  華語劇場的身體(二):
當代傳奇劇場吳興國《李爾在此》 
第14週
12/12  華語劇場與文化批評(一):
田啟元《白水》 
第15週
12/19  華語劇場與文化批評(二):
黎煥雄《拾月》之一 
第16週
12/26  華語劇場與文化批評(三):
王墨林《軍史館殺人事件》 
第17週
1/02  推動華語表演的疆界:
明日和合製作所、進港浪製作